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大师皮持衡:心灯不灭 情暖杏林

  在中医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不灭的心灯,照亮病患的暗夜,指引后学的航程。第四届国医大师皮持衡,便是这样一盏燃烧了六十余载的“心灯”。作为赣鄱杏林泰斗、肾病大家,他毕生践行“大医精诚”精神,以“初心、仁心、匠心、师心”贯穿医道。诊室那盏在晨光中最先亮起的灯,既是现实场景,更是其仁爱之光的永恒象征——六十年如一日,这束光穿透了无数个病痛的长夜,温暖了千万颗病患的心,照亮了祖国医学传承发展的漫漫长路。

  持守初心:悬壶济世,心系苍生

  “莫忘悬壶济世之初心,莫因艰险而退缩仁心,莫将医术当作谋利之手段。”这不仅是皮持衡的座右铭,更是他六十余年医路的灵魂注脚。出身中医世家的他,少年时在父亲药铺目睹患者康复的泪光,便立下“济世为民”的宏愿。即便年逾八旬,他仍坚守临床一线,每周四次门诊,年接诊量逾6000人次。 

  他的义诊足迹总指向最需要光明的地方——洪灾后的鄱阳湖畔、交通欠捷的红色摇篮、缺医少药的赣南山区。一到目的地,便直奔基层。地方领导欲接待时,他婉拒地干脆:“省下三小时,能多看二十个老乡。”临时诊室里,他常因不忍患者久候而延诊至午后,弟子递上的饭菜凉了又热。有弟子怕他太过劳累,劝他歇一歇,他却摆摆手:“老乡们等这一天太久,我歇一刻,他们的痛就多一刻。” 

  即使身处艰苦的山村与疫区,那盏心灯也始终映着皮持衡慈善的眼眸。当世人皆道“耄耋之年当享清福”,他却把皱纹刻成问诊单上的沟壑,将白发纺作银针里的柔丝——原来初心从不是挂在墙上的誓言,而是沉淀在血脉里的铁证:当几万个晨曦见证同一个伏案身影,亿万次把脉连成同一条生命航线,那“济世为民”的星火,早已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淬炼成不灭的太阳。

  仁心泽物:视患如亲,情暖杏林

  “用药如用兵,贵在精准;待患如待亲,重在真诚。”皮持衡的诊室有两条铁律:每日为妇孺老幼预留十个现场号;外省患者未挂上号者可加诊。他常对弟子念叨:“患者多等一日,住宿伙食便多花百元,那是庄稼人半年的油盐钱啊!” 行医六十载,他始终待患者如亲人,许多患者也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在北京有一位患狼疮性肾炎十年的女患者,曾多次怀孕后因检查肾功能指标急剧恶化,被多家医院建议“不宜怀孕”。她飞抵南昌时眼肿如桃:“皮老,做妈妈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皮持衡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并嘱咐学生要多关注其病情,定期回访。因路途遥远,故而其每次复诊,特意叮嘱学生为其留号,在其细微的辨证及深切的叮嘱中,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检查指标稳定,于就诊一年半后安全妊娠下一女婴,患者感激流涕说道:“是皮爷爷给了我们家庭新的希望”。这声“皮爷爷”的呼唤里,藏着他用仁心浇灌的生命奇迹。当绝望的母亲终于听见孩子的啼哭,那些深夜研制的药方、千里追访的电话,都化作血脉之外的亲情。医者的仁心,从不仅存于药囊银针,更在将患者的人生苦痛,熬成照亮他人命运的长明灯。

  匠心求臻:精研医术,心系疗效

  “病人是老师,临床是源泉。”这句话常挂在皮持衡的嘴边。“昼诊百人夜读书”,六十年来,他坚持白日临证、深夜研读中医典籍,笔记累积三百余万字。日复一日的临证积累实践,形成了“一气贯通、两仪平衡、三焦调畅、四难并治、五论相参、六经辨证”的皮氏肾病辨治理论体系。并着重提炼出慢性肾病证治“五论”,即以脾肾为本、虚湿瘀毒为机、多法交替施治、参酌现代药理、始终顾护脾胃。 

  即使年过八旬,皮持衡依旧不忘医学上的精研、交流与创新,每周二教学查房是他雷打不动的课。在一次查房课上,一位顽固性水肿患者成为了教学案例。面对如此棘手的病症,皮持衡让大家各抒己见,经过热烈的探讨后,他借鉴经典、融合时论,另辟蹊径的巧用桃红春泽汤、参苓白术散化裁两方交替服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双腿的肿胀竟奇迹般消退,他激动地握住皮持衡的手,哽咽道:“又能走路了”,正是皮持衡多年不懈的匠心坚持,才让奇迹一次次发生。而这份精研医术的匠心,是他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是“精”字的生动体现,是仁心得以实现的坚实根基。

  师心传承:德艺双馨,光照后学

  “德成而后艺精,心正而后药真” ,简单的十二字,却凝练着皮持衡育人理念之精髓。八旬高龄的他仍坚持门诊与带教,在国医大师皮持衡传承工作室里,他要求弟子既要“精研医术”,更须“修炼仁心”:“脉时多问一句冷暖,观舌时多看一眼眉间——患者未曾明言的苦楚,才是真正的病根。”他认为学医之关键首在于勤,“医之精,在于勤”、“勤于学习、勤于临床、勤于思考、勤于总结”。然则要学会善于师彼之长,第一,经典为师,后者亦参,兼收并蓄;第二,以能者为师,海纳百川,德技皆学;第三,以师古融新,中西贯通,博采众长。另对弟子提出学我、像我、超我的三个寄望。认为岐黄研学之路,如婴儿学步,需潜心观察学习、到逐步模仿尝试、再静心积累沉淀、直至青出于蓝胜于蓝。并要求学生平时养成“勤己、师彼、善悟”之三素养,以最终达到“学我、像我、超我”之三境界。

  如今,他培育的优秀弟子已成杏林星火,在红色赣鄱之地燎原。有人扎根赣南山区建立肾病防治网,有人将“预留现场号”制度带到了自己的诊室中,皮持衡的传承,早已超越医术授受。他以仁心为灯油,精诚作灯芯,在镜湖畔点燃永恒炬火。当“克精克诚”四字辉映湖水,他抚碑对弟子道:“这比任何秘方都珍贵——精是术的筋骨,诚是医的魂魄。”

  当八十四载霜雪染透青丝,那盏灯依然在黎明前点燃:初心在义诊路上化作春犁,剖开病痛冻土,种下万亩安康。仁心随“皮爷爷”的呼唤流淌成河,托起沉舟之家重扬风帆。匠心凝于“五论”如北斗阵列,为肾病迷途者校准星盘。师心在石刻前熔铸成钟,每记清响都在后辈血脉震荡回鸣。这盏灯照见的不仅是医者之路,更是苍生为天的信仰——它将在每个中医人心中长明,直至天下无疾。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