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三下乡实践队:让方志敏精神在田野上绽放新光
青砖黛瓦间,青年与革命先烈隔空对话;田间地埂上,无人机卷起科技助农的绿旋风。7月5日至12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红翼寻志·乡兴同行”三下乡实践队走进方志敏烈士出生地上饶市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以八天青春实践串联红色传承、科技服务与乡村帮扶,让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田野上焕发蓬勃生机。

寻红脉:在历史足迹中筑牢信仰之基
沿着方志敏“出生—战斗—奋斗”的生命轨迹,实践队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精神追寻。方志敏故居内,队员们聆听讲解员深情讲述少年方志敏立志救国、探寻真理的初心往事,在触摸历史肌理中感悟革命先辈早期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赤诚与坚定;走访方志敏后人方荣良时,老人手中的老照片与故事,让“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形象愈发鲜活。
方志敏纪念馆内,斑驳的手稿、锈迹的步枪静静诉说烽火岁月;而在与方志敏战友黄开湘外孙邵爱福的访谈中,历史有了更滚烫的温度——当邵爷爷颤抖着读完队员们写的“跨时空回信”,“外公,您牵挂的祖国早已换了人间”的字句,让在场青年热泪盈眶。行程终章,队员们在方志敏烈士纪念园鞠躬献花,陵墓前的誓言铿锵有力:“以青春之名,承先烈之志,用知识报国!”

践初心:在基层沃土上书写青春答卷
“同学们看,无人机能像鸟儿一样俯瞰大地!”方志敏希望小学的课堂上,队员们带来的无人机科普课点燃了孩子们的眼睛。防溺水演练、磁铁小车实验、《老人与海》读书会分享会,一堂堂特色课既填满了孩子们暑期时光,更播下了科学与爱国的种子。
漆工镇敬老院里,队员们化身大厨,从清晨踏着露水的采买,到热火朝天的灶台前翻动大勺,在灶台前忙碌出一桌暖心饭菜,锅碗瓢盆的叮当声里,满是青春与暮年的温情对话。饭后的唠嗑、故障小家电的义务维修,让“奉献”二字有了具体模样。离别时老人紧握的双手与“常回来看看”的叮嘱,是对青春担当最质朴的肯定。

擎双翼:以科技之力激活红绿共生
在弋阳这片红色土地上,队员们用无人机为红色记忆插上“科技翅膀”。操控无人机掠过方志敏故居、叠山书院,队员们用航拍镜头为百年建筑建立“空中档案”——飞檐翘角的立体影像、青砖黛瓦的细节特写,让红色地标在年轻人眼中愈发鲜活。
从红色地标到田间地头,队员们的脚步始终贴近土地。在漆工镇居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他们跟着农户蹲在田垄间学“漆工蜜瓜”的种植技巧:指尖触过带着绒毛的瓜叶,鼻尖萦绕着清甜的果香,亲身感受“一颗瓜从育苗到挂果”的辛劳,也用笔记录下合作社如何带着村民把“小蜜瓜”做成“大产业”的故事。
当科技遇上田埂,更碰撞出惊喜的火花。响应“科技助农”号召,队员们联合校友企业带来无人机农药喷洒演示。“嗡嗡”声由远及近时,湖塘村的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看着无人机在田垄上空灵活穿梭,均匀播撒农药,一位老农忍不住感叹:“这铁家伙一亩地十分钟就干完了,顶得上好几个人工!”队员们趁机蹲在田埂上,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解:“这不仅能省力气,还能精准控制药量,对土地和瓜苗都好。”从红色地标的数字化保护到农耕技术的田间学习,再到无人机助农的生动演示,队员们用行动证明: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它可以是记录历史的镜头,是扎根土地的实践,更是让“红”的更红、“绿”的更绿的桥梁——让红色基因在科技赋能中传承,让乡村振兴在青春助力下开花结果。
八天实践,方志敏精神从课本文字化作额头的汗珠、老人碗里的热汤、孩子眼中的星光。弋阳籍队员廖汉成的话道出心声:“要像方志敏那样,把青春种在家乡的土地上。”如今,这群青年正带着实践感悟继续前行,用实干诠释“爱国不在口号,奉献见于行动”,以青春之力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沃土上持续生长。(完)
责任编辑:徐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