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红脉铸魂 绿技兴茶
近期,井冈山大学“红茗星火・绿技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江西遂川实地开展“红茶科研长征”。团队以“红色精神溯源—茶乡问题诊断—科研采样实证—非遗智慧融合—实验科研攻坚—绿色科技助农”为路径,把革命先辈的调查精神和茶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在30万亩茶园中谱写了“以实验室成果回馈田野”的乡村振兴实践乐章。
红色基因:从政纲到茶乡的调查方法论
实践首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内,1928 年《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中 “政策从田野中来”的调查理念,与实践团成员笔记本上“问题从茶乡中来” 的科研宗旨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革命年代,先辈用脚丈量土地制定政策;今天,我们要带着同样的精神破解茶农难题。”指导老师孙惠敏的现场讲解,为这场实践定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调。

这种工作方法论在汤湖镇政府座谈会上得到生动诠释。面对30万亩茶园、5.6 亿元年产值的产业图景,团队没有止步于数据表面,而是敏锐捕捉到茶农“发酵稳定性不足”的核心困惑。镇党委书记郭艳秋口中 “干部下沉传农技”的实践,与茶产业中心主任曾斌介绍的 “有机肥替代农药” 生态账,共同勾勒出科技兴农的现实需求,让团队明确了 “代谢物与风味关联”的科研靶心。
田野攻坚:用采样箱装下茶乡的真问题
在同洲茶园的晨露中,实践团科研组成员郭永发将标注“R20250705-1”的狗牯脑茶鲜叶封存时,掌心已沁出汗水。这份用于抗氧化实验的样本,与南屏茶厂车间记录的“揉捻机参数表”、茶农作坊里 0h/5h/10h三个时段的发酵茶样,共同构成了破解产业难题的“数据拼图”。“同一批次茶叶,风味能差出两个等级。”茶农老罗揉捻茶叶时紧锁的眉头,成了团队攻关的动力。在茶农作坊,科研组同步记录温湿度、pH 值等环境参数,用代谢组学分析测定总酚含量;在南屏茶厂,他们对比传统 “二杀二揉”非遗工艺与现代机械的差异,发现“手感力道”与“参数可控”的矛盾正是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卡点。这些来自田野的一手资料,让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愈发清晰。

非遗新解:让百年技艺遇上现代科研
梁华平工作室里,第八代非遗传承人的铁锅杀青声与实践团成员的参数记录表形成奇妙共鸣。当这位吉安市民间工艺大师演示“两次杀青锁香气,两次揉捻促转化”的古法时,实践团成员卢俊杰的笔记本上正同步标注“第一次杀青温度区间:180℃”“第一次揉捻时长:15分钟/次”。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梁华平指着墙上从巴拿马博览会到米兰世博会的奖状说,如今汤湖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已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实践团与江西同洲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产学研协议,正是这种融合的延续——企业将试点推广团队研发的标准化工艺,高校则用代谢物研究解码狗牯脑红茶背后的科学原理,让百年技艺在实验室数据中获得新的表达。
闭环实践:从茶山到实验室的长征接力
回到学校实验室,科研仪器启动时,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正与四天前汤湖镇的茶山数据遥相呼应。那些带着晨露的茶样,此刻正通过色谱分析展开它们的“风味叙事”。

这场实践构建的完整闭环令人深思:从工农兵政府旧址汲取的调查精神,转化为茶乡地头的采样行动;非遗传承人的“手感经验”,将通过代谢物分析转化为可控参数;而实验室里正在破解的“发酵之谜”,终将变回茶农口袋里的增收账本。正如孙惠敏老师在总结会上所言:“科研长征的星火,要真正燎原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此刻,标注“狗牯脑红茶科研专项”的实验日志已累积数十页数据。在遂川的群山之间,一杯红茶的蜕变故事,正成为井冈山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钟庄子 孙惠敏 李敏 何静 刘盼盼)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