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南航学子自研无人机滤噪拾音装置 打破低空语音交互壁垒

  低空经济遇交互瓶颈

  南航学子团队研发无人机滤噪拾音装置破局

  在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无人机人机交互领域正面临一项关键技术挑战:当前无人机普遍仅支持单向广播功能,现有语音系统缺乏有效交互能力,而传统双向交互技术移植至无人机平台时,又常受复杂噪声干扰——无人机桨叶的高频噪声、快速移动产生的风声与广播回声相互叠加,导致麦克风采集的地面人员语音被完全淹没。

  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吴宇恒带领“智耳翼行”团队展开技术攻坚,成功研发出无人机专用的滤噪拾音装置(以下简称为“ES-BOX”),该设备通过轻量化噪声感知算法与硬件协同设计,实现了强噪声环境下的清晰双向语音交互,为低空经济场景下的人机协同作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企业视角:无人机滤噪拾音装置成场景化应用“关键负载”

  在对江西空中未来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的走访中,该公司CEO杨宇川董事长就无人机滤噪拾音装置的应用价值发表了看法,为这项创新技术的市场定位提供了行业洞察。

  当被问及“加装滤噪拾音装置后,无人机产品的核心优势是否更为显著”时,杨宇川董事长明确表示,这一问题需结合具体场景与用户需求来看。他指出,在搜救、喊话、执法等强调互动性的场景中,具备人机交互语音功能的无人机将形成极大竞争优势。杨宇川评价其为“极具潜力的无人机负载产品”,并建议研发团队“找准精准定位,深耕细分市场”,以更好地释放技术在低空经济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一线交警认可:无人机双向语音功能助力提升交通治理效率

  项目负责人吴宇恒带领智耳翼行团队采访高新交警时,问及产品若应用于空中交警能否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便利,“空中交警”飞手凎交警回应称,听完产品介绍后认为,若双向通话功能应用到无人机执法中,将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他举例说明,在医院或学校周边执法时,无人机喊话后群众虽能听到,但交警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当事人的紧急需求或其他诉求,而双向通话功能的应用将成为一项便利功能,助力交警及时判断当事人需求。


  实地测试验证:无人机双向语音交互功能成功实现

  产品实地测试中,无线麦克风一端安装在“空中交警”无人机上,接收器则装配在 ES-BOX 上。高新交警凎交警操作“空中交警”无人机起飞至悬停状态后,通过语音广播发出指令:“这里是高新交警,前方的事故车辆,收到指令后请尽快撤离。”地面人员随即清晰回应:“我已收到指令,即将撤离!”地面人员的回应经无人机的无线麦克风拾音后,通过2.4G无线传输至ES-BOX的接收端进行处理,随后由ES-BOX的扬声器播放出“我已收到指令,即将撤离!”的语音。整个过程实现了顺畅的双向语音交互。


  产学研团队聚力攻坚:ES-BOX落地赋能低空经济发展

  支撑这款硬核产品的是一支充满活力的产学研团队,创始人吴宇恒带领来自机械、会计、飞行器设计等多学科成员,两年间累计申请12项国家专利及1篇软件著作,团队孵化的智耳翼行科技公司采用“硬件+服务”模式,针对救援、航拍等不同交互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将实验室的灵感转化为守护安全的实用技术;从实验室捕捉噪声谐波的突破,到产品在救援、巡逻现场保障安全与效率,ES-BOX的诞生既是技术攻坚的成果,也是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注脚,吴宇恒展望未来时表示:“我们的愿景很简单,让每一架低空飞行器都装上‘智慧耳朵’,让每一次至关重要的对话都能被清晰听见。”(完)

责任编辑:徐梦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