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交投:高温“烤”验下的“科技凉方”
立秋已过,“秋老虎”却持续发威,赣鄱大地依旧热浪滚滚。当你驾车飞驰在平整凉爽的高速公路上,享受着出行的便捷与舒适时,可否想过,这份“舒适”的背后,是怎样一群人在经受着怎样的“烤”验?他们没有选择“躺平”纳凉,而是选择用智慧和汗水与高温正面较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宜春管理中心,看一线养护工人们如何凭借一系列接地气、见效快的“科技神器”,为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降负荷、提效能、保安全,在高温“烤”验下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抗暑”答卷。
“智能气象”精准预警
“本周高温持续升级,降雨量偏少,请大家一定注意防暑降温,户外作业人员要注意安全。”面对持续高温,宜春市气象服务中心和宜春管理中心各养护所均通过气象预警系统发出预警,重点提醒广大养护与救援作业人员。
为提升高速公路应对天气的能力,宜春管理中心近日与宜春市气象局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应对极端天气,全力保障公路畅通和公众出行。
目前,一套符合江西省“631”风险预警机制要求的气象预警系统,已经成功引入宜春管理中心养护一线。这套系统整合了风险叫应、气象预警、实况信息、天气预报、雷达监测、台风路径等多个功能,还在重点边坡及区域设置了智能气象站,能够实时采集分钟级降雨、风速等数据,并回传系统进行分析。
这样一来,系统就能在恶劣天气发生前,比如大雨可能导致边坡渗水、大风可能吹倒设施的时候,提前发出预警,把风险防控做在前面。同时,它还会给相关值班人员发送“量身定制”的预警信息,帮助大家早做准备、及时响应。
“车载喷洒”省时省力
“太好了!这个设备可是我们路上的‘新宝贝’!以前打药可是个苦差事,现在坐在车里按下按钮就搞定,效率高多了!”养护班组长邱柏云笑着说。

近日,宜春管理中心给日常养护车装上了“新装备”——一套智能喷洒系统,这下,高速公路两旁的绿化养护工作可真是省时又省力。
“你看,就这套装备,我们坐在驾驶室里,动动手指就能控制后面四个大水箱喷药,根本不用下车晒太阳。”邱师傅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套系统带着4个1000升的大水箱,喷出来的药又匀又省,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加水配药,折腾一整天了。
“以前这一段路的绿化喷洒,我们班组得出5个人,从早干到晚才能完工。现在好了,一辆车半天就喷完,还喷得更均匀!”邱师傅感慨地说。不仅人轻松了,关键是这套设备直接用车上的电瓶供电,不烧油不冒烟,特别环保。
宜春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改装智能喷洒系统,是推动高速公路养护走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的一次实际探索,今后还会继续发明更多的新设备新技术,让养护工作更轻松,也让高速公路环境更美好。
“小刷子”解决“大麻烦”
“以前清理一条伸缩缝,两个人又钩又掏忙活半天,还不一定弄得干净。现在好了,我这‘新伙计’一钩一扫,我一个人几分钟就搞定!”养护工黄友华举着一把造型独特的清扫刷,兴奋地展示起。

他口中的“新伙计”,正是宜春管理中心最新创新使用的“高速公路桥梁伸缩缝清扫刷”。这个小工具别看简单,却巧妙地集成了“勾取-清扫”双重功能,有效解决了传统清理方式工具换不停、效率低下且清理不彻底的痛点。
黄师傅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这活儿必须两人配合,现在一人就能高效完成,人力成本直接减半,清理效果更好,工具耐用,也不用老换了。”这把小刷子不仅省力,更保障了桥梁伸缩缝的清洁畅通,消除了安全隐患。
养护工作的辛苦远超常人想象。队员们每天要巡查上百公里,清理边坡、修补路面、加固护栏,每一项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黄师傅回忆道:“以前最怕夏天清理伸缩缝,经常得整个人趴在地上操作,滚烫的沥青路面,膝盖都能烫出泡来。”
正是凭借无数个像黄师傅这样的一线养护工的坚守和智慧,以及不断涌现的小创新、小改革,才确保了广大司乘在酷暑严冬中,始终拥有一条条顺畅、安全的高速公路。
一车搞定拌和养护
“以前修路肩、补护坡,最头疼的就是现场拌砂浆。灰大、料干点湿点全凭手感,风一吹人都成‘灰人’了,效率还低!”在高速养护一线干了二十年的老师傅赖主萍,说起过去的作业方式直摇头。

不过,这一幕如今已成为历史。宜春管理中心安源养护所的创新成果——“车载预拌轻捷作业系统”,就像个微型“移动拌和站”,有效改变了传统模式。
“现在好了!料都是提前按标准配好、袋装化带着走,到了工地,接上我们车上的电动搅拌机,按个按钮,几分钟均匀的砂浆就好,干净又省事!”养护所的青年技术员余志扬兴奋地演示着新系统。
这套系统通过预拌料装袋从源头上控制了质量,用车载电动拌和设备大幅提升了效率,还通过集约化管理降低了成本和材料浪费,真正实现了质量、效率、安全、环保“四提升”,以及成本、劳动强度“双下降”。
“不仅人轻松多了,活也干得漂亮多了,路上扬尘少了,对通行的影响也小了。”安源养护所负责人表示,“这套实用又高效的系统,为我们高速养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样板,未来肯定还能用得更广。”(刘红芳)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