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淬炼绿色钢魂 方大萍安钢铁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二十年前,浙江安吉余村的绿色觉醒,点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火炬。今日的赣西大地,一个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钢铁企业正以钢铁般的意志践行这一理念,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超10亿元实施环保提标改造,实现了从传统厂区到绿色景区的蝶变,见证了“两山”理念在工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重金投入 筑牢绿色生态根基
重组十二年来,方大萍安钢铁跑出环保技改加速度。投入2亿余元新建原料环保大棚,一举解决了原燃料露天堆放产生的扬尘问题;投入约6000万元在炼钢转炉炉顶新建三次除尘和环境除尘设施,排放指标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让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方大萍安钢铁在江西省率先对烧结机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投入2亿余元先后实施了2×90m²、180m²烧结机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比国家要求2025年底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汾渭平原钢铁企业烧结实现超低排放的目标大大提前。投入近1亿元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且经深度处理后可达到饮用水标准,真正做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企业实施28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安源生产区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
技术升级 环保指标迈向新高度
持续的技术革新是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2024年5月,方大萍安钢铁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超低排放评估公示,成为江西省首个实现有组织超低排放的钢企,标志着环保治理迈上新台阶。
新建渣处理除尘系统,多级喷淋装置和尘雾捕集器,大幅提升除尘效果;连铸大包除尘装置,实现收尘点无肉眼可视粉尘;料棚抑尘项目的干雾联动系统和34台微米级智能雾炮,实现精准抑尘;1080立方米高炉重力除尘卸灰输送改造工程,采用无压差卸灰高温吸排罐车运输工艺,开启“无尘卸灰”新模式……
通过一系列技术升级改造,方大萍安钢铁环保指标实现从“达标排放”到“超低排放”的跨越。2024年,企业吨钢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9.34%、6.95%、8.84%;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降幅超过70%,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显著下降,在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循环利用 打造绿色低碳模式
在方大萍安钢铁的智能管控中心,一组数据格外醒目:2024年自发电量突破10.6亿度,安源生产区自发电率达58.1%,企业整体自发电率达45.4%。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完整的能源循环体系。
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余热余压“吃干榨尽”,配套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更如“锦上添花”。通过优化管网压差、改造烧结余热管道等技术攻关,企业年节省电费超过7亿元,实现了“绿电造绿钢、绿钢产绿电”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清洁运输 助力大气环境改善
在物流运输环节,方大萍安钢铁同样下足了“绿色功夫”。2022年以来,企业累计投入上亿元,购置100余台新能源电动车和国六排放汽车,成为江西省首家大规模采用新能源汽车实施清洁运输的钢铁企业。这些“绿色车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万吨。
同时,企业大力推进铁路运输集装箱化改革。2024年,水渣集装箱运输量达34.93万吨,同比增长208.6%。标准化、集约化的运输方式,降低了能耗与排放,提高了物流效率。
如今的方大萍安钢铁,早已颠覆了人们对钢铁企业的传统印象。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方大萍安钢铁将工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在安源生产区建设国家3A级旅游景区,把生产线变成“景观线”。景区内打造了约5公里旅游参观路线,重点突出治水、治尘景观、生产工艺流程观摩、党建教育、拓展训练等15个工业与生态融合项目,吸引2.3万余名游客见证“钢厂变公园”的生态奇迹。曾经的露天水渣堆放处建起了生态园,可爱的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利用回收的废水建成生态鱼池,鱼儿欢快游弋;按照1:1比例建成的“高铁”式参观通道,让游客近距离“透视”生产线的壮观……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工业史诗,到“钢厂是怎样变绿的”的生态答卷,方大萍安钢铁用躬身实践印证了“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绿色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座历经七十余载风雨的老牌钢企,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淬炼着“绿色钢魂”。(王志明)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