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出浪浪山“扎根”乡土间

  “我想离开浪浪山。”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小猪妖的喃喃自语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迷茫与憧憬。然而现实中,真正的“闯荡”未必是奔赴远方,而是在脚下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发热发光。

  在江西鹰潭余江区烟草专卖局(以下简称:余江烟草)农村网点,有这样几位年轻人,他们曾怀揣梦想走出“浪浪山”,却没有选择繁华都市,而是转身扎根乡土,在平凡的岗位上,寻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广阔“山海”。

  褪去“书生气”,沾染“泥土香”

  “陈队,我们为什么要上市场?”“我们上市场要做什么?”“我去了市场要注意什么?”……刚入职的金子骏像个充满好奇的“小尾巴”,紧紧跟在中队长陈卫平的身后,一路走,一路问。

图为陈卫平向金子骏发放教育读本
图为陈卫平向金子骏发放教育读本

  陈卫平并没有不耐烦。他放慢脚步,指着远处连绵的田野和散落的村舍说:“我们上的‘市场’,不是写字楼,也不是商业街,而是田间地头、是老乡的零售店、是飘着炊烟的村口。我们到这里,不是为了简单完成任务,而是要读懂这片土地的需求,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那座桥。”

  第一次走市场时,金子骏就遇到了挑战。一位零售户因对政策不理解,情绪激动,指责他“不懂实际”“只会讲条文”。金子骏一时语塞,满脸通红。陈卫平没有急着解释,而是先安静倾听,等对方情绪平复后,才用当地方言慢慢沟通,最终化解了误会。回去的路上,陈队长对他说:“群众不是不接受政策,是不接受‘冷冰冰’的政策。我们要做的,是把政策‘讲热’。”

  从市场回来后,金子骏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如何识别卷烟真伪、怎样帮助零售户优化陈列……这些在大学课本里从未出现的知识,正成为他走入“另一片山海”的第一课。

  不拘“干大事”,但求“有温度”

  “本以为营销就是和数据打交道、做市场分析,哪知道来了之后才发现,第一门功课是学‘说话’。”刚入职不久的刘家盛,在走访中渐渐注意到,农村零售户中有不少是老年人。他们有的对智能手机操作生疏,有的连卷烟规格也记不清晰,每次沟通,都像是一堂需要耐心和重复的“双向课”。

  有一次,一位吴奶奶因系统频频报错,情绪低落甚至拒绝沟通。刘家盛没有放弃,一边帮她重新登录,一边用最朴实的话一遍遍讲解操作步骤。他帮老人把烟柜擦得亮堂,货物摆得整齐,库存点得清清楚楚。不过半个月,那个原本只会照本宣科的“大学生”,成了老人嘴里亲切的“小刘同志”。

图为刘家盛为客户讲解最新政策.jpg
图为刘家盛为客户讲解最新政策

  吴奶奶说:“这崽哩耐心,像我孙子一样。”刘家盛感慨:“数据是冷的,但服务是有温度的。这里的每一家店、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故事。”

  这让人不禁想起《浪浪山小妖怪》里的小猪妖——最初总想着干大事,后来才发现,真正的本领,是为身边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温暖。

  突破“书本化”,走出“乡土化”

  相比前两位“新人”,陈镍敏已是“老大学生”。三年前,他加入锦江网点营销岗,如今,他已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却依然保持着刚入职时的那份探索热情。

  他多次参与区局的科技创新项目,其中“提升客服问询回复效率”项目,正是源于他日常走访中的细致观察——那些零售户反复咨询、却难以迅速得到解答的实际痛点,被他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起初,他提出的系统优化建议并不被所有人理解,甚至有人觉得“没必要”“太理想化”。陈镍敏没有争辩,而是默默尝试,先在小范围试用。当大家亲眼看到工作效率提升、问题减少时,态度也逐渐转变。

  如今的陈镍敏,依旧时常穿梭于乡间小路。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浪浪山’,但山外的广阔天地,终究得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丈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不曾停歇的成长舞台。”

  正如余江烟草负责人毛志武所说:“基层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基层。这里没有轰轰烈烈,但有千家万户;没有惊天动地,但有寸步寸功。”

  走出“浪浪山”,扎根乡土间——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真正意义的开始。(吕倩瑶)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