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健康科普)炒菜时的1个小习惯,可能让全家骨质疏松!
钙是国人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之一,为了补钙不少人花费心思:晒太阳、吃钙剂、喝骨头汤……遗憾的是很多家庭都有的一个炒菜习惯,不仅让钙补不进去,还会加速骨质流失这便是放盐多。
高盐饮食,正在拆解你的骨骼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每日摄入的钠只有一小部分是身体需要的,如果出汗不多,也无腹泻,体内多余的钠98%以上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我们的肾脏在产生尿液时有一个重吸收过程,能过滤、回收重要的营养素,减少浪费。而钠和钙在肾小管内重吸收时会发生竞争,钠摄入量过高会相应减少钙的重吸收。每排泄1000毫克钠,大约会损耗26毫克钙。体内需要排出的钠越多,钙的消耗就越大,因此,吃得太咸对骨质流失有很大影响。对于膳食钙摄入不足、骨质疏松风险大的中老年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骨质疏松有多大危害?
骨质疏松症,说直白点就是“骨头变松”了。我们的骨头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壳,包裹着里面的骨小梁(一种海绵状的骨组织)。健康骨骼的内部结构类似海绵,除了支持身体和保护重要器官之外,骨头还储存钙等矿物质。在骨头的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溶解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生成,两者的平衡维持骨的稳定。一旦骨头的生成小于其溶解吸收,骨头组织就会慢慢变细、变稀甚至断裂,造成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骨质流失通常悄悄地发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骨质疏松的加重,会有背部疼痛,驼背,变矮等症状,还很容易发生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导致的跌倒和骨折,对老年人来说是个很致命的问题。其中,股骨骨折尤其危险,大约 20% 的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因此,骨质疏松又常常被称为“寂静的杀手”。
你家的食盐量可能超标了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对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每天盐摄入量要更为严格,一般不宜超过3克。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盐摄入量为9.3克,再加上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及食物本身含有的钠,实际盐摄入量在12克左右。需要提醒的是,长辈更容易吃盐多。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嗅觉会逐渐减退,炒菜时就容易多放盐。
如何少吃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约少于一个普通啤酒瓶盖装满的量)。那么平时该如何避免“吃太咸”呢?其实是有方法的!
1.使用控盐勺
有刻度的控盐勺,清晰直观,还有不同规格。比如,1g、2g、5g,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如果有两口人吃饭,每天盐最多就是10g,平均到每餐为3g左右,可以用2g或1g的控盐勺。
2.快出锅时再放盐
别在炒菜的过程中放盐,这样盐会有一部分进入食材内部,吃起来味道可能会偏淡,导致放更多的盐。可以快出锅时再加盐,在保持咸度的情况下,减少用盐量。
3.巧用天然调味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烹调时应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可通过不同味道的调节来减少对咸味的依赖。 比如: 烹调时放少量醋,可提高菜肴的鲜香味;也可以使用葱姜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
4.注意隐形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吃进去很多看不见的“隐形盐”。“隐性盐”一般包括酱油、腐乳、鸡精等。但是一些饼干、面包等加工食品中,也都添加了盐。因此,我们要时时警惕“隐形盐”的食品,注意查看食品成分表中的钠盐含量。
5.减少外食频次
外食除了基本的卫生状况不了解之外, 一般其用盐量都比我们平时在家会多很多, 还会添加很多其他隐形调味品,不利于我们日常控盐。因此建议大家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频率。
总之,大部分家庭都存在食盐摄入过量的情况,炒菜时少放盐对一家人的骨骼、心血管健康等都有益!(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