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三簇音符”奏响基层理论宣讲新乐章
近年来,吉水县深耕基层理论宣讲沃土,立足本地特色,精心谱写“三簇音符”,构建“万里清风讲堂树品牌、红色基因传承强根基、多元宣讲队伍创特色”的立体宣讲格局,奏响了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的动人乐章。
品牌强音:万里清风讲堂的“立体化”传播
吉水县深挖名人文化底蕴,以庐陵文化为依托,创新打造“万里清风讲堂”宣讲品牌。构建起“三项机制+三级网络+三级队伍”的运行体系。通过信息上报机制精准对接需求,分类宣讲机制定制理论套餐,双线共学机制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编织“县乡村”三级网格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县级百人宣讲队伍、乡级宣讲志愿服务队、村级宣讲小分队分层递进形成宣讲合力。创新推出“巡回式宣讲进乡村、阵地式宣讲入场所、菜单式宣讲选内容、微宣讲接地气、云宣讲破时空”五维模式。截至2024年底,“万里清风讲堂”累计开展宣讲活动4000余场,受众达35万人次。
红色旋律:红色基因传承的“场景化”浸润
吉水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理论宣讲生动教材,实现“历史场景”与“现实课堂”有机融合。在毛主席东塘调查旧址,通过文物展陈、图文解说、情景还原,深刻阐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组建“新长征”退役军人宣讲团,开展“听老兵讲故事”系列活动,用军功章背后的故事诠释初心使命。枫江镇打造“红色讲堂+实景体验”模式,水南镇推出“红色家书诵读会”,让理论宣讲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穿透力,累计吸引12万人次参与互动。
特色和声:基层治理实践的“融合化”创新
吉水县各乡镇立足实际培育特色宣讲品牌,形成“1+18”品牌化宣讲联动机制。双村镇“椒”响宣讲队将理论宣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辣椒大棚开展“10分钟微党课+2小时农技宣讲”,助力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乌江镇“红小二”宣讲服务队创新“三包三化三平台”工作模式,建立“1+1+N”网格化宣讲机制,53名队员通过微信议事群收集民情,针对征地补偿等热点问题开展“长廊茶叙会”。“红小二”们2024年化解纠纷107起,源头化解率达90.6%,助推该镇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枫江镇“红枫叶”宣讲队、金滩镇“非遗说理”队等特色队伍,实现理论宣讲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同频共振。
“万里清风”传递理论之声,“红色旋律”传承红色基因,“特色和声”贴近群众生活,吉水县以“三簇音符”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书写鲜活注脚,奏响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强音。(邓奕瑄)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