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24—2025)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南昌举行
笔墨传薪火,文脉润新苗。4月10日—13日,第二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24—2025)恒源祥文学之星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全国各赛区晋级总决赛的近200名学子相聚在豫章故郡,书写青春华章。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是由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全国40多家中学报刊承办、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一项不收取中学生任何费用的纯公益赛事。大赛由人民教育家于漪担任组织委员会总顾问。自2004年首届大赛启动至今,该项活动历经二十届,凭借其公益性、公平性、权威性,已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的大型公益品牌赛事。

层层选拔,万千学子竞风采
本届大赛的总主题为“站在时间的河边”,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学生积极参与。
他们的作品,既有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科技、生态、社会变革的前瞻洞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近200名学子从全国各赛区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共同角逐大赛最高奖——文学之星。
按照赛程计划,本次总决赛分为笔试、口试和演讲比赛三个环节。11日上午,初中组、高中组参赛选手奋笔疾书,他们用深邃思想、真挚情感、独特视角、优美文字完成了笔试。

当日下午的口试现场,参赛选手进场前先现场抽题,再根据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并打好腹稿,然后进行比赛,这既检验了选手们的知识储备,又测试了他们临场应变的能力。
12日上午的即兴演讲比赛中,参赛同学更是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非凡才华和综合素养。
赛后,经由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公平公正公开评审,最终评出“文学之星奖”20名(初、高中组各10名),“文学之星提名奖”19名(初中组9名、高中组10名)以及5个最佳单项奖(最佳思辨奖、最具表现力奖、最佳人气奖、最具感染力奖、最佳综合素质奖)。其中,由江西赛区选送的参赛选手蔡泽睿、熊子希获“文学之星奖”,苏碧莹、鄢宏达获“文学之星提名奖”,蔡泽睿获“最具表现力奖”。

名家讲坛,传授写作经验
11日下午,南昌市红谷滩区新龙学校报告厅座无虚席。著名作家、记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为参与总决赛的学子以及来自南昌多所学校的400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文章五诀”的精彩讲座。
“写作应以‘形’绘万象,以‘事’叙脉络,以‘情’动人心,以‘理’启深思,以‘典’增厚度……”“形即目之所及,主要是观察到的景物,如临其境;事即身之所历,作者经过的事情,主要是人物、过程、情节;情即心之所动,表达情绪,以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理即脑中所想,发现属于你的个性的真理,揭示共性;典即腹中学识,是过去的积累,服务当前写作,厚重幽默……”讲座中,梁衡先生结合新书《洗尘》畅谈写作与人生,生动讲述中小学课文名作背后的故事,分享多年以来的写作经验与心得,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思想与文学的饕餮盛宴。
“今天终于见到了敬仰已久的梁衡先生,实在是太高兴了!他分享的写作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聆听讲座的学生纷纷表露了自己的收获。

游览研学,感悟南昌底蕴
12日下午,学子们开展了一场短暂而又富有意义的研学之旅。首站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这里,学子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讲解员深情地讲述着八一起义的故事,学子们听得入迷,眼中闪烁着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在滕王阁,学子们一起朗诵了王勃的《滕王阁序》。登上雄伟的滕王阁,看着阁下流淌不息的江水以及远处的山峦,大家对照着诗句欣赏着诗人笔下的美景,感受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感悟到了“物换星移几度秋”的文化厚度。

联谊晚会,青春交响以艺会友
赛后的联谊晚会以全国文学少年的才艺表演拉开帷幕,充分展现传统与青春的碰撞。
从澳门粤剧到湘赣笛韵,展现多元文学底色;琵琶串烧跨越千年,飞花令激活诗词基因,宣告Z世代的文学实力。

殷切希望,以笔为帆去远航
13日上午,本届总决赛的颁奖典礼在江西省图书馆举行。著名作家、记者、新闻理论家、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黎隆武,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郎亚龙,中国教育学会第七、八届常务副会长刘堂江,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董事,中文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涤,江西省委宣传部出版印刷发行处处长阙米秋,中文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游道勤,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顾之川,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苏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欧亚局局长田永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会原理事长韩其周,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司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吕江虹等出席。
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董事,中文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涤首先致辞。吴涤强调,作为扎根江西的国有文化企业,江西出版传媒集团始终以“助推民族复兴,弘扬赣鄱文化,润泽百姓生活,争当行业标杆”为使命,连续十六届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作为本次大赛承办方的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与教育事业共生共长,出版的《江西教育》《小学生之友》《初中生之友》《高中生之友》等刊物,陪伴了几代师生的成长。他指出,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文学创作的重要平台。期待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青少年在阅读中积淀底蕴,在写作中锤炼思想,为中华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站在第二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我仿佛看见了时光之河的流淌。”致辞中,大赛组委会副主任游建华对江教传媒以及往届大赛的承办单位表示了感谢。他称,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致力于为青少年搭建一个锤炼文字、涵养心灵、对话时代的平台,进而培养有温度的表达者、有深度的思考者、有担当的传承者。他希望同学们用真诚的文字守护人性的温度,用独立的思考回应现实的叩问,用文化的自觉赓续民族的血脉。
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致辞中,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价值”展开分享。他指出,人类在原创力、共情力和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并通过恒源祥品牌设计大赛中“一根毛线的距离”短视频获全场大奖为例,强调情感共鸣的重要性;以跨界建筑师通过文学思考获得“普利兹克奖”为例,阐明文学创作与思考对跨界创新与文明发展的赋能与推动。他鼓励参赛学生坚守文学梦想,期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寄语大赛稳步发展走向百年。
荣耀时刻,星光璀璨载誉归
在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主持人揭晓各奖项的获奖名单,获奖同学一一上台领奖。
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在本届大赛中获得了“文脉传承特殊贡献奖”。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总编辑吕江虹接过奖牌时深情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江教传媒75年来坚守教育初心、深耕文化育人的肯定,更是对江西赛区连续二十届组织参加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工作的最高褒奖。江教传媒愿与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同向同行,探索更多传承与创新的路径,让古老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香港、广东、河南三个赛区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24—2025)优秀赛区奖。

江西赛区选手蔡泽睿称,获得“文学之星”称号,既是鼓励,更是一份责任。他要感谢大赛组委会的认可,感谢学校书香文化的熏陶,更要感谢江西这片红土赋予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未来,他愿继续以笔为舟,在时间的长河中追寻真善美;以文字为媒介,让更多人听见江西少年对时代的心跳。

名家论坛,观点精辟又深邃
颁奖环节之间,还开展了主题为“以思启智·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名家论坛。著名作家、记者、新闻理论家梁衡,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黎隆武,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顾之川,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主任司惟,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以及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苏青等6位受邀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梁衡就“中学生写作如何选角度,避免千篇一律”这一问题分享了见解。
他以自己的写作理念为例,提出“文章为思想而写,文章为美而写”,对中学生而言,“美”的感知应优先于思想的深度。他建议从描写、抒情、哲理三个层次提升写作美感并注重语言锤炼。他呼吁给学生更多创造空间,“让文章更美,让思想逐渐成熟,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流传”。
论坛现场,黎隆武用“一二三四五”对大美江西进行了生动概括。
“一”即一个大湖,也就是鄱阳湖。“二”即两条小道,一条小道在井冈山,即著名的“红军挑粮小道”;另一条小道在南昌新建,即著名的“小平小道”。“三”即三座名山,分别是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即四个摇篮,分别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五”即五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分别为“瓷上中国”景德镇、“最美乡村”婺源、“青春之城”共青、“千古一侯”海昏侯、“客气武宁”武宁县。
“语文之美第一是美在语言,第二是美在文学,第三是美在精神。”谈到语文之美时,顾之川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概括。
他称,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汉语,我们中华文明才5000年绵绵不绝。举办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这样的赛事,也是为了激发中学生对文学的向往,点燃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探究欲。
回顾办赛过往,司惟充满感慨。
从2004年首届到如今第二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直秉持着纯公益的运作模式,能坚持下来是非常不易的,其中有服务学校、学生的信念支撑,还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更有像恒源祥一样的有担当的民族企业的助力前行。这一切都是继续办好赛事的动力。
陈忠伟表示,持续点亮中学生心中的文学梦想是恒源祥长期支持大赛的公益初心,一路走来,虽有艰辛但更有成就。
他希望给孩子留一块文学的未开发的净土,让他们在学生时代有这样的机会去挖掘,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对于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写作造成的挑战和创造的机遇,苏青表示,新技术的出现虽然会给人们带来挑战,但更多的还是提供便利。
我们要欣然接受它的出现并利用好它,不过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在写作中,很多东西是机器代替不了的。我们的日常写作还是要去用心用情感悟,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在这场思想碰撞的论坛中,6位嘉宾从写作技法、文化传承、赛事价值、企业担当到科技赋能等维度,共同勾勒出新时代青少年文学教育的立体图景。正如论坛主题“以思启智·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所昭示的,文学教育不仅是文字的锤炼,更是思想的启迪、文化的传承与心灵的滋养。这场跨越文学、教育与科技的对话,为培养新时代的文学新人提供了多元思考与前行方向。

名家题词,送上美好祝福
在文学的舞台上,除了坚守与传承,还有着诸多美好的情谊与祝福。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和人民教育家于漪分别给大赛发来了深情祝福并赠送题词。
这绝非仅是艺术层面的珍贵馈赠,它更似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承载着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奋勇前行。
随后,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主任司惟从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总经理万明华手中接过会旗,并转交给上海赛区组委会副主任赵杰,这也预示着第21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明年在上海举行。

大赛接近尾声时,所有的参赛选手上台,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诵了《中华少年》,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昂扬之姿。他们以声传情,以诗言志,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青春的澎湃力量,在声韵流转中领略到文学的永恒魅力。(完)
责任编辑:徐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