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化旅游

专家学者南昌共探“理解万岁”口号时代价值

  中新网江西新闻5月24日电 (记者 吴鹏泉)一场研讨会23日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举行,专家学者齐聚此间共同探讨“理解万岁”口号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理解万岁”这个口号是陆军步兵学院原政委、陆军博物馆筹建办专家组组长刘勇少将提出的。1985年,刘勇作为“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成员在全国巡回演讲,巡回演讲期间其提出“理解万岁”口号。他不曾想到,这四字口号竟能穿越四十年风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回荡在无数中国人心中。

  当天出席研讨会的刘勇认为,“理解万岁”口号之所以能在四十年间长盛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它源自前线官兵牺牲与奉献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面又在于它契合了改革开放中社会观念转型的深层需求。

  刘勇表示,当前,要将“理解万岁”置于新的社会与世界语境,用创新方式和务实行动让其绽放更耀眼的光辉。经过四十年的洗礼与沉淀,“理解万岁”口号早已不单属于其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砥砺奋进的中国人。

  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张丽看来,“理解万岁”口号既保持着对中华文化“和合”传统的赓续,又融合了现代社会所需的理性对话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语境中,这种强调共情与理性平衡的“理解”哲学,正展现出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的“意义共识”,为文明发展守护珍贵的“对话可能”。

  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谢龙新说,“理解万岁”呼唤理解、消除误解。它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跨越不同时代被反复调用,是因为生活中还充满了误解和不理解,误解和不理解仍是社会生活的“常项”。在当下多元化时代,“理解万岁”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多边协商提供了操作范式。

  “在一个多元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达成一致的立场、价值与判断,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实现另一种目标——那就是理解。”南京大学教授方长春表示,理解从来不是孤立分析一个行为或一位行动者,而是要在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情境、文化背景、制度安排与主观意义体系中进行整体性理解。(完)

责任编辑:徐梦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