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同心江西

以特色产品为媒介 九江武宁产业花开民族村

  竹荪菌香氤氲车间,五彩丝线翻飞指尖,乌米粽叶清香四溢……九江市武宁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人才荟萃优势,通过政策支持、文旅融合、牵线搭桥等措施,推进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奏响产业振兴协奏曲,以特色产品为媒介,传递民族团结情谊。

  漾都畲族村:竹荪撑起“生态伞”

  走进罗坪镇漾都畲族村,60亩竹荪种植基地迎来采收旺季,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采摘前的准备工作。

  基地负责人介绍称,“竹荪被称为‘菌中皇后’,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具有提高抵抗力、抑制肿瘤的作用。现在老百姓消费升级,注重健康饮食,竹荪煲汤可以说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市场前景非常好。我们的竹荪品质好,销路不愁,主要销往福建那边。”

  据介绍,该村预计年产竹荪1000余斤,年产值达72万元,带动1050人次务工增收15.75万元。

  团结畲族村:乌米粽香传非遗

  新宁镇团结畲族村的“九芳斋”非遗工坊内,畲家阿嬷们巧手翻飞,将乌米裹入粽叶。

  “我们开发了养生粽、蜜枣粽等新品,礼盒装日均发货300单。”非遗传承人表示,工坊通过抖音直播展示“采南烛叶、染乌糯米”等工艺,吸引网友在线体验包粽,近一周直播间销量环比增长150%。

  目前,该村86户村民参与产业链,户均月增收超4000元。

  河潭畲族村:百亩良田绘“丰”景

  船滩镇河潭畲族村的春小麦迎来丰收季,翠绿的山间微风吹拂,麦田里金浪翻滚,麦穗颗粒饱满,田野间弥漫着阵阵麦香。

  “瞧这麦穗,穗长粒饱。今年靠着大伙齐心协力,收成大好,少说能多收8万斤,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还带动20余位村民,每人增收5000元 ,这丰收成果,满是大伙汗水!”村党支部书记笑着说道,阳光洒在他黝黑的脸庞,映着丰收的满足。

  近年来,河潭畲族村通过“党支部+民族团结示范户+农户”的模式开展合作,由党员干部带头,推广“以麦养地、以棉增收”的轮作模式。在技术培训、农资调配、田间管理等环节,畲族村民主动分享经验、互通有无,成为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融合的生动缩影。

  山头畲族村:五彩丝线织锦绣

  东林乡山头畲族村的“云上钩织工坊”里,畲族妇女手指翻飞,将端午元素融入非遗钩织。

  “艾草香囊挂饰、五彩绳手链特别受欢迎,这两天赶制了300多件。”畲族大姐在镜头前展示新设计的挂饰,直播间吸引全国各地网友,半小时成交百余单。该村将钩织技艺与油茶产业结合,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如今,武宁县全力推动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共劳作、在文化传承中话团结,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文化浓、民族亲”的乡村振兴画卷。 (武宁县委统战部 供稿)

责任编辑:徐梦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