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于都大力推动“数转智改”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工程车来回穿梭、挖掘机长臂挥舞、工人们加紧施工……近日,赣州市于都县上欧工业园的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棉)厂房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在于都投资兴业,“快”是卫棉董事长陈可霸最深刻的体会。“2020年底企业落户,2021年初便开工建设。政府成立了‘店小二’专班,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办公,关键手续容缺审批,为企业快速投产赢得了宝贵时间。”陈可霸回忆道。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保姆式贴心服务,该企业更是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入规的建设新速度。如今,厂房二期项目建设正酣,更让陈可霸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据了解,该项目将打造智能化纺纱工厂,采用智能化、连续化纺纱成套装备和新型数控装备,生产高品质纱线及高档机织、针织纺织品。
近年来,于都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企业服务中心运行机制。项目建设方面,全面实施“一站式集成”改革、施工图审改革、低风险项目“豁免审批”改革及“容缺+承诺制”改革,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2024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办件771个,实行并联审批的办件674个。
企业入驻后,如何让其快速发展?于都县大力引导并支持企业进行“智转数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作为县内较早一批走上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卫棉摆脱了传统的人员密集、手工机械化生产,转变为自动生产、自动物流、自动仓储、自动检测的新模式。通过修炼内功,该企业在纺纱领域走在全省前列,获得首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模型三级认证、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智能制造标杆等。2024年,该企业产值达6亿元。
卫棉的成功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撑腰助力。为帮助企业加速数字化改造,于都县争取到省市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协调通信部门,解决了网络信号不稳定等问题。
卫棉的蒸蒸日上是于都县用心用情服务民营企业、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走进江西航电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全自动贴片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家曾以传统传感器生产为主的企业,经过智能化改造,如今已实现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微米级精度控制。
“改造过程中,政府不仅提供资金补助,还帮我们对接高校团队攻克技术难题。”企业行政经理袁惠玲算了一笔账,“数字化转型后,生产效率提高30%,人工成本降低20%。”
企业兴则经济强。近年来,于都县投入1.5亿元建设智慧工业大脑,覆盖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集群,成立产业数字化工作专班,为219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画像”诊断服务,提供全周期数字化转型服务。指导龙头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关键业务环节深度融合,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2024年,该县拿出1亿多元对开展数字化改造、进行设备更换等项目的企业进行奖补,完成217家企业数字化改造,新增5G基站408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7.43亿元。
为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于都县深入推进银企对接合作,积极搭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接入“普惠易融”平台,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档案,为企业融资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今年1—6月,累计发放“财园信贷通”51.55亿元,发放“小微信贷通”11.15亿元。
2024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7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
下一步,于都县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对标深圳规则体制改革为引领,全面对接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于都县委统战部 供稿)
责任编辑:徐梦文